tel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MORE

客服电话:18801099934
咨询电话:18801099934
售后电话:18801099943
传真号码:
邮政编码:102629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工厂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行业动态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铝塑包装机,旋转式压片机,高效包衣机,中药制丸机,中药制药设备-北京国卫和教医药设备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以标准化为引领搭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桥梁

日期:2017-12-13 09:27 来源:admin

    在全国各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简称临床所)迎来了建所十周年。建所10年来,临床所在所长王永炎院士的带领下,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坚持“兼容并蓄、我主人随、求异求真”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在中医临床评价、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临床基础结合 获科研硕果累累

    面向行业需求,搭建临床应用及服务平台。临床所针对中医临床研究及服务中的共性技术、关键问题,开展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的方法学探索及平台构建,为中医临床与基础的结合提供示范。先后成立国内第一个中医临床评价中心、国内第一个中医标准规范中心;建立了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体系建设平台;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临床评价重点研究室。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取得科研硕果累累。立足于临床所的学科建设,逐渐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围绕中医临床评价、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中医心理学、中医病证基础研究、中医药治未病及人文等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7项,发表学术论文1310篇,其中 SCI收录240篇、12篇论文入选科技部“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21部(册),获得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布团体标准1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其中“我国首次对甲流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获得院级科技奖励8项。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有成效。在建所初期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聘请行业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研究员,同时注重所内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和保障。先后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香江学者”1名,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人才交流人员3名。培养的研究生中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25人。逐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传统现代结合 创新中医评价方法

    重视循证证据,开展临床评价研究。临床所的评价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评价中心、中医临床评价方法重点研究室、中国针灸学会针灸病例注册登记中心、国际针灸临床试验注册网等建设单位,其引领我国中医临床评价的研究方向。该中心针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在辨证论治和针灸临床评价的原理、方法、技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稳定的研究;特别是为我国200多项临床研究提供了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及统计方法方面的技术服务,在行业内享有盛誉;牵头的“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针灸国际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研究结果和《针灸治疗难治性便秘、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评价研究》分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SCI影响因子为44)、《内科学年鉴》(SCI影响因子为16)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成为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近5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得科技奖项20余项。

    创新方法体系,开展上市后再评价。围绕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关键技术,评价中心开展循证证据转化与推广应用研究,制定了40项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规范。率先针对30万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安全性,采用医院集中监测,建立了国内首个上市后利用大数据研究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仓库,出版了第一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学术专著,初步形成了“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方法学体系。承担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承接社会服务6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多项,在国内该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多学科交叉集成,阐释证候生物学基础。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系统生物信息集成挖掘研究三位一体,探索中医证候分类及复方作用的科学基础。首次提出并验证基于证候分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方法,并整合数据挖掘、生物信息、统计等方法,形成了用于证候研究的创新性方法平台。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并被《自然》等国际顶尖综合性杂志引用。

    国际国内结合 引领中医标准化方向

    助力规划行业标准发展。2009年以来,临床所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承担单位、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负责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筹中医药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人才培养及推广应用等工作。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发布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ISO/TC249名称定为中医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和表扬。ISO/TC249经过6年的发展,注册专家由1人增至200人,立项项目50余项,中国提案占ISO/TC249全部立项项目的60%以上;出版了第一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指南,获得2014年度标准国际化十佳推动者称号。

    领航标准共性技术制定。王永炎院士领衔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为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获得行业认可。2010年发布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资助下,王永炎院士领衔编写的中医药领域第一部通过国际合作、基于证据的临床指南,为我国中医循证临床指南的制定奠定了方法学基础;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是行业内第一部指导指南制定评价的标准。2014年王永炎院士获中国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2016年临床所获中国标准化助力奖。

    率先开展标准应用评价。依托中央财政专项,组织42家全国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标准化培训教材,培养标准化人才81038人次;组织42家基地完成了内、外、妇、儿等100多项指南的应用评价,为修订指南提供参考,形成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评价规范》;组织出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15个分册),为中医标准的应用评价起到示范作用。

    坚持中医原创 防治传染病获认可

    坚持中医原创,甲流治疗效果获国际认可。2009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后,临床所承担了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全面介入国家层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9月专项办公室接到了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贺信,充分肯定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成绩,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搭建信息平台,完善传染病应急体系。临床所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的电子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调度指挥、远程会诊、五运六气预测等功能,对常见传染病动态疫情开展长期的信息监测,为专家、领导提供舆情信息。利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传统的专家共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科学、客观的突发传染病药物筛选决策平台,用于应对突发疫情;形成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人才队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应急体系逐渐完善。

    传承创新结合 推进健康养生文化

    发挥中医优势,养生保健与心理齐助力。针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临床所开展了针对孕产妇、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案研究;开展了中医“五态人格”工具的应用推广,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中医防治慢性病的社区科普教育,普及健康生活。还先后组织实施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安芯工程”、中医妇幼保健工程,实现了慢性病、妇科病中医诊疗规范向中西医结合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的普及。

    坚持文化自信,开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研究。临床所立足于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播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理念,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展示与体验方式的创意研究。临床所牵头设计并建设了国内第一个中医药主题公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完成的集中医体验与中医文化特质于一体的京城名医馆项目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2011年承担了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国学中心中医药馆的展陈设计项目。目前正在承担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的组织评审工作以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开启新思维 谱写新篇章

    回顾十年,临床所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在行业内外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及医院的支持下,在相关领域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代到来之际,针对新的健康需求,开辟新的领域,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争当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秉承“理论创新、共识疗效、服务民生”的理念,东学西学兼容并蓄,科学人文并重,不断集成创新研究方法,整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叙事医学、统计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方法和技术揭示中医的科学内涵、人文内涵和临床价值,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让原有的优势领域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针对新的健康需求,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扩大学科新的增长点。依靠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不断增强各个方向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争当国际一流科研院所。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立足于中医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建立医研企协调创新联盟,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技术、中医诊疗标准规范、中医临床评价与再评价技术方法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社区、养老院、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转化应用。不断加强中医临床基础研究能力和平台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科研创新成果带动临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临床所的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事业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更多资讯请关注  国卫和教医药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教学生产线 | 技术资料 | 新闻资讯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标签
总部销售电话:18801099934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高经理 杨经理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铝塑包装机,旋转式压片机,高效包衣机,中药制丸机,中药制药设备-瑞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电话:18801099934
本站关键词: 铝塑包装机,旋转式压片机,高效包衣机,中药制丸机,中药制药设备